• 1
  • 2
  • 3
絲綢文化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絲綢文化
古代打工人 | 采桑養(yǎng)蠶遍地忙

“羅敷喜蠶桑,采桑城南隅。青絲為籠系,桂枝為籠鉤。”一首漢代的樂府詩《陌上桑》,便將一位叫羅敷的年輕女子,挎著竹籃在城南外的桑林里采摘桑葉的情景描繪的栩栩如生。

而在當下,走進四川博物院,就能看到一件極其重要的文物——戰(zhàn)國水陸攻戰(zhàn)紋銅壺。這件文物1965年出土于成都百花潭公園,通體用金銀嵌錯出豐富多彩的圖像,第一層的采桑圖像,正描繪了一群身著長裙的婦女,在茂密的桑園內采摘桑葉的歡樂景象。

NEWS_BBF41AA5B0B9366F6E09B3403D8CF7E0.JPG

戰(zhàn)國水陸攻戰(zhàn)紋銅壺 四川博物院藏

無獨有偶,同樣位于館內的四川漢代陶石藝術館中,在一批館藏的四川漢代畫像磚里,也有以在桑林里采桑為題材的畫像磚。

NEWS_AB73601FF32A2A2D141E18CA20FF1693.JPG

桑園畫像磚 四川博物院藏

說到古代四川地區(qū)的“打工人”,那采桑養(yǎng)蠶的確算得上是一個較為興盛的工種。據(jù)了解。蜀地蠶桑業(yè)歷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。“蜀”之稱謂,源于蠶桑業(yè)的興起和發(fā)展。《釋文》和《玉篇》說“蜀,桑中蟲也”。蜀地之所以成為絲綢之鄉(xiāng),究其原因,與氣候溫和、沃野千里、土壤膏腴、水源豐富等自然環(huán)境因素密切相關。

“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,蜀地氣候溫暖濕潤,適合種桑樹。據(jù)說四川采桑養(yǎng)蠶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。相傳,蜀國首位稱王的人的,名叫蠶叢。而‘蜀’這一字甲骨文,看起來也像是一只蠶的形狀。可以說,在古蜀時期,我們就有比較發(fā)達的養(yǎng)蠶技術和采桑的活動。”漫步在展有漢代桑園畫像磚的展廳中,四川博物院講解員王青青細細道來采桑活動在四川這片土地的歷史。

而在文物戰(zhàn)國水陸攻戰(zhàn)紋銅壺的圖像中可以看到,婦女們梳著長辮,挽著高髻,身著長裙,有的站在桑樹下用長鉤做勾摘狀,有的攀著桑樹做采摘狀。王青青也解釋到,在采桑勞動中,有些女性會爬到樹上面去采桑,然后把竹籃掛在樹上,一邊采一邊往籃子中裝桑葉。“你可以看到這件青銅器上,有的婦女就是攀爬到了樹上的。”

NEWS_FFE8C4CF363DD84E27E9991313F4C5C9.JPG

戰(zhàn)國水陸攻戰(zhàn)紋銅壺上的圖像

至于為何會用女性形象來描摹采桑活動的畫像?那自然是跟當時“打工人”的男女比例相關。“男耕女織”的形式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流傳千年,所以從事絲織業(yè)的勞動者大多為女性。從始于周朝的親蠶禮中,就能看到古代社會的男女分工。

“在周朝,采桑養(yǎng)蠶發(fā)展成為了一種禮制,那就是親蠶禮。著是由皇后所主持,率領眾嬪妃祭拜蠶神嫘祖、并采桑餵蠶,以鼓勵國人勤於紡織的禮儀。與此相對的,是由皇帝所主持的先農(nóng)禮,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,從古代社會最高地位的兩個人中,也能看出‘男耕女織’的分工。”王青青補充到。

[!--pape.url--]
主辦單位:四川省絲綢協(xié)會、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、四川省絲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四川省蠶桑絲綢生產(chǎn)力促進中心
地址:成都市金仙橋路18號 聯(lián)系電話:028-87667284 E-mail:scsilk@21cn.com
Copyright © 2011 四川絲綢網(wǎng) 版權所有 蜀ICP備12031489號-1 技術支持:華企資訊
微信公眾號,掃一掃
米泉市| 台东县| 兴仁县| 香港| 齐河县| 勃利县| 灵山县| 天柱县| 商都县| 通州市| 同心县| 隆化县| 杨浦区| 舟山市| 孟津县| 依兰县| 九寨沟县| 德阳市| 汕尾市| 安徽省| 阿鲁科尔沁旗| 余干县| 天台县| 临江市| 巴楚县| 铜鼓县| 克拉玛依市| 美姑县| 扬中市| 河东区| 安多县| 鄂托克前旗| 寻甸| 红安县| 东城区| 岱山县| 磐安县| 高唐县| 日照市| 台中市| 越西县|